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漫天飛舞黑夜精靈" 美麗短暫的螢火蟲旅行


〔新網記者陳慧如台北特稿〕 龍圖騰文化與台灣昆蟲館所合辦的《漫天飛舞,黑夜精靈:一隻螢火蟲的旅行》新書座談會,今日下午於該館舉行。出席者為龍圖騰文化企畫經理楊宗翰及台灣資源昆蟲協會的兩位專家柯心平與劉于綾。
柯心平(左)及劉于綾(右)為《漫天飛舞,黑夜精靈:一隻螢火蟲的旅行》中,介紹台灣螢火蟲部分的作者。(陳慧如攝影)
 作為這本新書的附錄作者,柯心平及劉于綾運用導讀的方式來講解作者傅新華是如何透過文學的筆法來詮釋螢火蟲的生活史、牠們的種類、習性與文化。在這5月正值螢火蟲的季節,跳進書裡,跟著作者一同化身為一隻螢火蟲,找回自然界最樸實純粹的感動。
 劉于綾介紹該書時表示,因為愛上螢火蟲的美,傅新華買了相機,捕捉拍攝牠們那迷人的美麗,但在屢次的野外調查中,他發現愈來愈多的螢火蟲消失了,而且很多是在瞬間滅絕,這個殘酷的現實燃起傅新華寫下《漫天飛舞,黑夜精靈:一隻螢火蟲的旅行》這本書。
 他認為,螢火蟲像人類一樣,也會經歷孤獨、執著、努力、堅持不懈的生命體驗,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行,而螢火蟲亦是如此,所以他將自己幻化為一隻螢火蟲,希望可以藉由書中的內容,喚起大家對美的關注,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及愛護。
 華中農業大學昆蟲資源研究所所長雷朝亮在該書中提及,「現代農業、工業、都市化的高速發展,自然環境受到毀滅性破壞,使得原本在生態系統中佔據底層位置且數量較大的螢火蟲逐漸消失甚至滅絕,讓人心痛不已。現在90%以上的都市孩子沒有見過螢火蟲,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作為傅新華的導師,雷朝亮感動於他對螢火蟲精心的鑽研,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尋找美麗的身影,目的就是為了能發現更多螢火蟲的種類,雷朝亮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書中的螢火蟲給吸引,進而提醒自己應該好好愛護螢火蟲,保護牠們的生存環境,為大自然留下原有的美麗。
龍圖騰文化企畫經理楊宗翰(左)與柯心平及劉于綾特別翻開各自欣賞的頁目。(陳慧如攝影)
 柯心平說,大部分的人對於螢火蟲的認知就是牠們會發亮,甚至有的人覺得螢火蟲長得很像蟑螂,但他要為螢火蟲澄清牠們並非蟑螂的一種,而是屬於鞘翅目的成員之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蟲。全世界的螢火蟲共有2,000種以上,台灣就有63種,分別為螢科與雌光螢科。
 他表示,並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會發光,只有夜行性的螢火蟲會從腹部末端發出亮光,像台灣窗螢、黃緣螢、橙螢都是夜行性螢火蟲;而赤腹窗螢、鹿野氏黑脈螢及奧氏弩螢等則為日行性螢火蟲。他還解釋螢火蟲發光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照明,「溝通」和「求偶」更是牠們使用「發光器」的重要目的,但現在螢火蟲所面臨到的最大困境便是光害,這會妨礙牠們的溝通及求偶,還會影響壽命。
 柯心平呼籲民眾在賞螢的時候,能夠重視這個問題,不要隨意拿手電筒亂照,干擾到牠們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希望人類能夠保留螢火蟲棲息地,讓這些美麗而神秘的精靈,擁有原始的境土。
 為使《漫天飛舞,黑夜精靈:一隻螢火蟲的旅行》的內容能夠更加豐富,在台灣的版本部分,特別加入柯心平和劉于綾科學性的研究;楊宗翰表示,該書為中國第一個專門研究螢火蟲的博士所寫的書,主要在呈現大陸各式各樣的螢火蟲,發現新品種外,甚至為牠們命名,但缺少了台灣經驗,所以邀請台灣學者做進一步台灣螢火蟲的介紹,希望讓民眾看見更多形形色色的螢火文化。


本文出處:《新網》http://newnet.tw/Newsletter/Comment.aspx?Iinfo=5&iNumber=4175#ixzz1vOkUmGf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